立冬以來持續的大太陽,讓人們覺得今年的秋天真是長情的陪伴!但連最常出現在夏秋季的手足口病,還是仍有多發,有醫生反映可能是之前大家個人防護做得好,這段時間放松了,才呈多發趨勢。今天就來了解兒童手足口病相關知識。
手足口病概述和病原學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 ),是一種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兒童常見傳染病。顧名思義,就是手足、口咽部出現斑丘疹、皰疹,常伴有口痛、咳嗽、流涕、厭食、發熱等癥狀,多數癥狀較輕患兒一般在一周左右自愈。
腸道病毒屬于小RNA病毒科腸道病毒屬。手足口病由腸道病毒引起,主要致病血清型包括柯薩奇病毒(Coxsackievirus,CV)A組4~7、9、10、16型和B組1~3、5型,埃可病毒(Echovirus)的部分血清型和腸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等。
流行病率
每年4-7月和9-11月是手足口病高發期,多發生于6月齡到5歲內的兒童。大約1%~1.6%患兒會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并發癥,且會有0.03%~0.05%的概率導致死亡。
密切接觸是手足口病重要的傳播方式,通過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引起感染。
臨床表現
根據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將手足口病分期、分型為:
第1期(出疹期)主要表現為發熱,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癥狀。部分病例僅表現為皮疹或皰疹性咽峽炎,個別病例可無皮疹。此期屬于手足口病普通型,絕大多數在此期痊愈。
第2期(神經系統受累期)少數病例可出現中樞神經系統損害,多發生在病程 1~5天內,表現為精神差、嗜睡、頭痛等。此期屬于手足口病重癥病例重型,大多數可痊愈。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多發生在病程5天內,表現為心率和呼吸增快、出冷汗、四肢末梢發涼、皮膚發花、 血壓升高。 此期屬于手足口病重癥病例危重型,及時識別并正確治 療,是降低病死率的關鍵。
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可在第3期的基礎上迅速進入該期。此期屬于手足口病重癥危重型,病死率較高。
第5期(恢復期)體溫逐漸恢復正常,對血管活性藥物的依賴逐漸減少,神經系統受累癥狀和心肺功能逐漸恢復,少數可遺留神經系統后遺癥。大多數患兒預后良好,一般在 1 周內痊愈,無后遺癥。
重癥病例的早期識別
重癥病例診療關鍵在于及時準確地識別第2期和第3期, 阻止發展為第4期。
年齡3歲以下、病程3天以內和EV-A71感染為重癥高危因素,下列指標提示患兒可能發展為重癥病例危重型:
1.持續高熱 體溫大于39℃,常規退熱效果不佳;
2.神經系統表現 出現精神萎靡、頭痛、眼球震顫或 上翻、嘔吐、易驚、肢體抖動、吸吮無力、站立或坐立不穩等;
3.呼吸異常 呼吸增快、減慢或節律不整,安靜狀態下呼吸頻率超過30~40次/分;
4.循環功能障礙 心率增快(>160 次/分)、出冷汗、 四肢末梢發涼、皮膚發花、血壓升高、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 延長(>2 秒);
5.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升高 外周血白細胞計數≥15× 109/L,除外其他感染因素;
6.血糖升高 出現應激性高血糖,血糖>8.3mmol/L;
7.血乳酸升高 出現循環功能障礙時,通常血乳酸≥ 2.0mmol/L,其升高程度可作為判斷預后的參考指標。
治療
一般治療:普通病例門診治療。積極控制高熱,體溫超過 38.5℃者,應用退熱藥物治療。兒童常見藥物為布洛芬和對乙酰氨基酚,其中小兒布洛芬栓為兒童專用的外用劑型,顯著緩解病毒性感染所致高燒引起的不適感,提升舒適度。要注意兩次用藥的間隔時間為 4-6小時。
病因治療:抗腸道病毒和抗病毒治療。
其他臨床治療:包括降顱壓、血管活性藥物、糖皮質激素、機械通氣等。
中醫辨證治療:清熱解毒,化濕透邪。
預防
手足口病預防包括一般性預防措施(良好個人衛生習慣)、接種疫苗、加強醫院感染控制等。
注:以上內容改編自《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8年版)》和網絡,如有疑問請聯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