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供應鏈創新與應用,促進產業組織方式、商業模式和政府治理方式創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10月中旬,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7〕84號)(下稱《指導意見》)。
行業說
供應鏈管理扁平化趨勢來襲
國家在新醫改“十三五”規劃中明確了基于“三醫聯動”協同推進的公醫改革指導思想,醫藥流通行業作為藥品供應鏈承上啟下的重要環節,已置身于著力破除“以藥補醫”經營機制的公立醫院改革目標進程之中。
圍繞醫院在新醫改要求下必須面對的藥品經營模式變革,醫院的經營管理體系和核心競爭力衡量標準體系也將隨之發生根本改變,醫藥流通企業作為醫院傳統的藥品流通配送商,通過推動配送服務創新轉型,提升藥品供應鏈服務水平,不僅非常必要,而且大有可為。
當前,中國的大型醫藥流通企業致力于基于現代物聯網技術應用的醫院藥品院內物流延伸服務,并成方興未艾之勢,實現了企業和醫院藥品供給信息的共享,推動了醫院藥品信息化管理的進程,邁出了整合藥品供應鏈資源的決定性一步。
如果區域內的龍頭醫藥流通企業在不斷地向更多區域主流醫院輸出院內藥品供應鏈智能化物流延伸服務解決方案的基礎上,能夠構建由區域內多家醫院藥品采銷存信息系統互聯互通的醫藥供應鏈智能化區域信息集成服務平臺,無疑將在更高程度上推動醫藥供應鏈管理的扁平化,提升配送效率,提高藥品流通企業響應醫院藥品訂單的供應鏈協同能力。
而醫藥流通企業通過市場化導向,通過集成區域醫院藥品需求規模優勢降低藥品采購成本,在此基礎上,流通企業基于區域信息服務平臺的數據資源,進行供應渠道資源以及覆蓋更為廣闊的基層醫療終端渠道藥品需求分析,就可推進企業醫藥電子商務物流的發展,實現構建供應鏈協同平臺向供應鏈服務企業轉型的目標。
此外,在醫保管理方面,依托醫藥供應鏈智能化區域信息集成服務平臺,醫保管理部門能夠準確、實時獲得醫院藥品處方的信息數據,促進醫保管理機構對過度用藥、不合理用藥以及過度醫療行為的跟蹤和及時干預,不僅保證了患者用藥更加安全,減輕患者醫療費用支出,促使醫院降低藥品銷售總額,也為推動醫保支付方式改革、醫保總額預付控制提供了可靠的監管工具。
總體上,藥品流通供應鏈服務創新與應用,將促進流通行業本身實現轉型,推動行業經營模式變革,并推動醫藥分開、聚焦診療核心能力回歸的公立醫院改革實踐。(孫健偉)
有效組織各經濟環節
商品從研發到生產流通到消費,各個環節已經有了很多的創新和極大的提升,今后還必將繼續發展。而根據科學發展的一般規律,門類科學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現邊緣科學,即處于原有學科之間的新型學科,經濟領域也一樣。
供應鏈,就是把各個經濟環節有效地組織起來,串珠成鏈,從而適用創新成果,節約成本,提高效率,完成新的飛躍。所以,供應鏈的組織者和參與者的主要工作內容應是各個經濟環節的連接融合,資源和要素的綜合利用,產業集成和協調水平的優化提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籌兼顧等方面。
具體到藥品供應鏈的建設,除了研發、生產、流通之外,當前的重點可以考慮基地建設,網店布局,政策爭取,服務拓展,質量的有效保證,實時控制和可追溯,藥聯體的建設和藥聯體與醫聯體的合作,冷鏈物流與定時物流,聯采分銷,智能應用,各種平臺建設和大健康“治未病”的理念應用等。(郭泰鴻)
“技術+金融+供應鏈”融合創新
可以說,《指導意見》是政府部門最新安裝的有關中國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的又一重裝助推器,著力引導產業界對供應鏈有更深入的認識。
縱向上,從傳統的供應鏈體系著眼,打開從新技術尤其是信息化智能化新技術在供應鏈各環節的應用,啟發對需求端的價值塑造,提升供應鏈各維度市場化應用價值。橫向上,用文字布景全球視野,既要注重供應鏈市場的延展,又要積極與國際供應鏈的融合。
在創新路徑上,可以發展技術與供應鏈融合,也可以實施金融與供應鏈融合以及供應鏈新技術應用與金融融合,三者相互融合或關于融合的創新設計等。任何一個維度,都有機會提升供應鏈各節點或以不同節點為專業定位的醫藥產業位勢。
那么,醫藥產業如何實踐《指導意見》,使之轉化為生產力、競爭力和發展力?根本在思維。基于思維能力的“技術、金融、供應鏈”三者融合創新,將顛覆企業的戰略位勢。(史萬奎)
讓違法經營行為無處藏身
《指導意見》重點提及針對“中藥材等食用農產品,嬰幼兒配方食品等,將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全部納入追溯體系,構建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的全鏈條可追溯體系”;強調“加強供應鏈信用和監管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藥監部門還是基于供應鏈的重要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機制以及供應鏈信用與監管服務體系建設主體負責單位之一。
這份以國務院辦公廳名義下發的文件內容涉及醫藥領域,要求建立追溯體系并落實信用責任與監管機制,其中特別提到中藥材領域。此前,部分從業者抱著僥幸的心態從事不正當的醫藥經營,歸根結底是完善的基于全社會、多部門的監管與信用體系尚未建立。件要求多部門聯動實現物流全環節的信用數據共享,進而實現供應鏈體系全過程的監管,可有效發現違規、違法經營者并將之驅出市場。這是大快人心、有利于從根本上凈化行業之舉。(張凌輝)
優化生產資源使用效率
工業、商業、消費者是醫藥流通的三個關鍵節點,構成生生不息的閉環。而流通環節,本身就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次《指導意見》發布,一方面是促進改革的步伐,另一方面是讓工業、商業、消費者更順暢地有機融合。意見特別提到“推進流通與生產深度融合”,以期實現需求、庫存和物流信息的實時共享,如能實現,將有利于醫藥工業企業對生產資源使用效率的進一步優化,有利于提升產品品質。(劉冠中)
各類平臺有機對接刻不容緩
《指導意見》在“保障措施”中指出,要加強供應鏈信用和監管服務體系建設。特別提及應推進各類供應鏈平臺有機對接,加強對信用評級、信用記錄、風險預警、違法失信行為等信息的披露和共享。筆者留意到,去年年中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建立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加快推進社會誠信建設的指導意見》(國發〔2016〕33號)明確,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是構建以信用為核心的新型市場監管體制的重要內容。因此,兩份《意見》的出臺,對醫藥從業者來說無疑是進一步鼓勵企業守法經營,信守承諾,自我約束,公平競爭,互惠互利。要積極反對行業壟斷和不正當競爭,共同維護行業形象。同時,有利于營造互信互利的市場競爭氛圍,凈化規范市場交易環境,有效防范交易風險,為消費者創造良好的醫藥消費環境。